《从人性角度分析 Alpha 积分的“消耗机制” – 后续玩法推测》
最近,BN Alpha 的积分玩法越来越卷了。大家应该也发现了:
空投发得频,积分卷的狠,但真正“爽感”却在不断下降。
在空投进入“高度内卷 + 高频发放”的时代,BN Alpha 的积分机制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难怪很多人说要玩不下去了。
昨天看到积分消耗机制我第一反应是没用,但思考一晚上后,我觉得这个玩好了可以大大延长币安空投福利的生命周期,且产生更强的用户黏性。
这篇就来聊聊:为什么加入“积分消耗机制”可能会是招妙棋。
⸻
- 原本的模式,越来越像“例行公事”
当前的逻辑是:
交互 → 拿积分 → 坐等奖励。
这套模式刚开始当然是有效的,但频率一高、项目一多,很容易出现两个问题:
• 符合条件的用户越来越多,但蛋糕不够分:为了保障每次福利规格,必须抛弃一部分真实用户;
• 边际多巴胺递减,用户感知变弱:频繁的上币与积分发放让“奖励”变成例行公事,用户参与预期过于确定,用户情绪波动变小。
⸻
- 积分消耗的核心:制造不确定性与沉没成本
人性不会对“固定奖励”产生持续兴奋,但会对“随机博弈”持续投入精力。
有没有发现人们很容易会对不确定性的机会产生上瘾?当下从国内大火到全球的popmart泡泡玛特抽盲盒,国内全民刮彩票,曾经币圈老玩家们曾经疯狂迷恋的跑鞋生娃,RACA开蛋。
所有沉迷的背后都是跟人类的生理/心理有密切联系的。
在系统理论中,人类大脑被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其运作目标之一是通过反馈循环最大化资源获取与生存概率。
• 确定性奖励:反馈路径清晰,系统能快速优化策略后趋于“稳定”——即厌倦。
• 不确定性奖励:反馈路径模糊,系统陷入“探索模式”,持续试探行为使系统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即兴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确定性奖励很快厌倦,不确定性奖励则极易上瘾。
在我看来,积分消耗体系玩好了,是可以大大加强用户参与的主动性和粘度的。
举个例子:
• 如果你积分用一次少一次,甚至参加了这次导致参加不了下一次,你会不会更认真挑选如何使用?
• 如果你选了参加一个,收获空投20刀,朋友选择参加了另一个,收获空投200刀,你会不会投入更多精力去调研项目?
消耗机制 = 给你选择权,也给你代价感,不再是张嘴等喂饭。
⸻
- Alpha 的尴尬处境,的确能用这招破局
Alpha 现在的矛盾很明显:
• 想留住人,就得不停发新项目福利;
• 但发太快,背景调研压力山大,一旦质量控制不住,口碑又掉。
这时候引入积分消耗机制,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压力:
• BN负责做基础的DD,确保不是辣鸡,但不对空投收益强背书(比如至少有个20刀回报),用户想更多需要自己挑选好项目下注;
• 每个项目都参与的人数必然减少,自动控制了分蛋糕人数;
• 不用过度兜底空投效果,降低争议。
• 引入博弈后讨论热度增加,偶尔还能爆出大毛,提高了活动收益。
项目方也会为了获得参与人数更主动做宣传、讲故事,毕竟大多数还是想继续爬币安listing天梯的,反而激活了整个生态的“自循环”。
⸻
- 再升级空间:未来可以继续加一些“变量”进去
其实现在 BNB 持有者普遍有个不满:我持仓多,为啥没有加成?
现在就简单多了,未来还可以引入新的可调节变量:
• 拿更多 BNB → 拿到更多基础积分 / 折扣;
• 项目越热 → 消耗越多,冷门项目 → 便宜博弈;
• 新人 → 给更多初始资源,防止卷死。
对于积分参与打新/拿空投的机制,其实 @virtuals_io 已经先一步在试水。我个人也是Gensis的重度用户,之前也写过专门的分析帖子。
我好容易攒了一周的分数,真的是可以在一个项目的打新上全押的。如果押中了项目表现好,那是10倍的回报,表现差的可能刚刚回本,这就逼得我不得不尽量通过交易/yap/持有virtual多攒分,同时努力选好参与的项目。
他们也还在不断调整,BN Alpha 完全可以参考一波,做得更好。
@everythingempt0
nice try !
⸻
- 最后的话:
币安通过钱包空投和IDO,人工掀起了一波福利浪潮,给了无数散户在艰难行情中拿到确定性的回报,这一点是有功德的,善莫大焉。
但积分的终极目标,肯定不是简单的平均分糖果,共产主义大锅饭到最后肯定是撑不下去的。增加分糖的趣味性,黏住绝大部分用户,并给那些真正懂选择、有判断力的用户留出超过别人的空间。
你不可能靠发钱让所有人满意,但你可以让努力的人有基本收益,让“做对选择”的人爽翻。
让大家在策略中做决策,在胜负里找刺激,在不确定中冲多巴胺——
这才是一个好系统,真正能玩得久的根本。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