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看了 #bitget 的声明,和我吐槽说他们交易所的公关能力怎么会那么差?
我听完反倒觉得 BG 的市场部在这事儿上可能还真挺委屈的。
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的那些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都不是因为团队能力菜,而是要把事儿办漂亮的预算有点高,决策层没有批。
有钱谁不会做好人?
就比如我意淫的那个方案,是不是能挽回点临近崩盘的口碑?当然能,但可惜,需要钱。
而这笔钱花的值不值的这个判断,不由得你我来下,也不由得公司的小员工们来建议,就是老板们拍脑袋的事儿。
而现在高层都决定赖账了,我作为一执行层的打工吗喽,你让我去写这文案,说实话,我也半天憋不出来一个屁。
而仔细想想,最好的方式可能还真是用最短的篇幅,快速撇清责任,然后 lay low, move on。
你看,现在很多人会把矛盾焦点放在: “他们回应的真差,这个时候了还甩锅用户” 这种措辞口径上的不痛不痒的问题,而不是在更血淋淋的真相上。
这何尝不是 BG 公关团队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选择自我牺牲,主动吸引火力,转移焦点的大智慧?
寥寥两段文案里,人家还埋了个“百U散户操纵市场”这么幽默且抽象的梗,给如此严重的一起东窗事发增添了不少娱乐属性。
大家玩着玩着,闹着闹着,笑着笑着,这事儿不就大事儿化小,小事儿化了嘛?
所以,你说他们团队水平是高还是不高?
这里再做个思维延展,假如这个时候,公司要我去做低成本的舆情疏导,我是不会选择让长期合作的 KOL 跳出来说 “ BG 做的没毛病 ”这种话。
因为真的太假了,而且对 KOL 本身有伤害。相反,我会告诉他们,请狠狠地批评 BG,但是要把矛头都放在我们的公关能力上,使劲儿骂我们的公关团队没情商,把火力都打在这里。
要知道一句话,一个观点,如果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不同人的嘴里,以非常高的频次反复出现,这种方式的洗脑效果是极强的,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到最后只会记住这句:
“ bitget 交易所的公关团队没情商 ”
那这一刻,我就用咱上司批给我的有限预算,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这起灾难对公司的影响,危机公关完成,可谓大功一件。
但理性的我们得意识到:很多事儿,表面是场意外偶发的公关危机,但实际上则是有些东西坏到根儿上之后的:
必然结果。
————————————
完全回滚不认账太打脸,
毕竟之前 @HyperliquidX出事儿的时候做了危险发言,
盲猜一手 #bitget 的最终公关逻辑策略和方案的逻辑是:
- 承认错误,决定回滚。
2.话术上引入“用户补偿”概念。
3.每个账户补偿 10% 的收益,上限1WU。
- 补偿以 $BGB 的形式发放,分12个月,每个月一次。
这笔钱就当买好感度了,可能我都会在 BG 上放点钱,说不定下次还能撸他们。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