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olayer宣布了2025年的路线图,重点推出的产品InfiniSVM,一个通过硬件加速实现无限扩展的区块链,对于大众来说,一个最直接的疑问来自,一个满誉加身的明星再质押协议为什么要做一个链,尤其是对Solana生态而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详细解读。
一、第一性原理:Solayer的产品为什么开局就一炮打响
好产品的打造:对好产品有高要求的高管团队
1)创始团队产品出身,但低调务实
Solayer在不长时间内获得了诸多业内顶尖资本的支持,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创始团队号召力不一般,从公开数据来看,两个联合创始人都具有较强的产品和工程背景,尤其过去塑造产品的成功为这种认可提供了基础。
Rachel Chu(联合创始人):此前是sushiswap 的核心开发人员,学术履历上最早在斯坦福大学就读计算机科学,后因为获得Thiel 奖学金(V神也曾经过获得此奖学金,需要休学两年创业)而退学,而后又在加州伯克利攻读电气工程专业,同时她本人也是一名天使投资者,主要是和红杉资本合作。
Jason Li(联合创始人):是MPCVault钱包的联合创始人,拥有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位。
Ryan Clark(战略与增长负责人):履历丰富,既有传统投行经验(加拿大皇家投资银行),也有加密风投基金、交易所首席增长官的经验。
诸多加密创业项目一般会在官网大篇幅讲述核心高管团队的辉煌履历,Solayer整体上比较低调,这可能也源于团队对自身产品的信息。从公开的团队履历去看,团队在产品和技术上都有自己的过往成功经验,但也并非单纯的产品出身,涵盖了较为丰富的投资履历和相关资源。这或许也是团队能够获得诸多资金认可的一个原因。
2)团队对产品和叙事的理解凸显长远格局
EigenLayer作为当之无愧再质押赛道的王者,其成功之处无须过多赘述,但Solayer极为自信的在其官方文档中提到,他们从根本上并不认同 EigenLayer的技术架构,并重新设计了整个再质押体系,用官方的表达是:重新标准化了再质押。
此外,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在官方文档开篇,他们用“第一性原理”整个产品开发的理念,相当坦诚的提到:加密产品尽管是叙事驱动,他们还是希望在尽量捕捉叙事的基础上,确保产品比叙事更加持久。
上述对产品和叙事的理解,其实反映了创始团队对整个加密行业的深刻理解,但是从愿景上看,是希望从产品上打造更为长远的前景,而不是仅仅抓住再质押的叙事而已,这至少表明,项目是有较为长远的发展野心,而不是一个抓热度的项目。
业内顶流的加持:从业内大佬到头部基金
在上述背景下,项目得到了诸多业内大佬和头部基金的支持。其中包括了
Joseph Delong(前SushiSwap的CTO)、Anatoly Yakovenko(Solana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ndeep Nailwal(Polygon联合创始人)、Alan Curtis(EigenLayer首席运营官)等一众加密行业头部协议的CEO或者投资机构创始人。
在机构投资方面,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最近一次是2024年8月的1200万美元,领投方是Polychain,其它知名投资方包括:Binance Lab、Hack VC、Borderless Capital、Big Brain Holdings等。无论是天使投资人还是机构投资者来看,都反映出项目极高的受认可程度。
梳理完创始团队的背景、履历,其整个产品开发的思路、众多行业大佬和投资顶流的支持,不难理解Solayer能在一开头就能迅速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既有自身实力的原因,也有众多机构、业内大佬支持的因素。
二、构建生态增强:从再质押到链,蓝图打开
项目再质押特点:产品形态构建完善,注重资本效率,潜力更大
相较于以太坊的纯POS机制,Solana是POH(历史证明)和POS(权益证明)的混合,前者侧重模块化、协议交互,后者则更侧重性能、吞吐量。因此这也导致在设计上以太坊系的再质押更多是主网安全性的复用,Solana系的再质押则更多围绕资本效率提升展开。Solayer整个架构设计也主要是围绕这一关键目标展开,同时兼具灵活和可扩展的性能。
如上图所示,在具体的实现上分别有三个部分构成:
1)奖励计算模块:网络状态变化监控、用户质押和再质押收益的计算
2)再质押管理池:接受用户原生质押(SOL)或流动性质押代币(stSOL),管理整个再质押资产的流动性,将用户资产分配到需要的节点,同时生成再质押代币(目前暂时不可转让)。
3)委托管理器:接收再质押代币,同时返回和其委托有关的非同质化代币,主要是用来标识用户的委托头寸。
整个流程中,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Solana的Pos机制在升级为swQoS(stake-weighted Quality of Service,质押加权的服务质量机制)之后,跟以太坊整体上有一定区别,后者质押的上限为32枚以太坊,而Solana升级后是根据质押金额来确定交易的优先级,因此这对Solayer等再质押项目而言,不同于以太坊的安全性再出租的商业模式,它更为本质的是解决交易速度以及可靠性有要求的这些协议,让资本效率最大化。
Solayer提到的外源性和内源性AVS其实也是这一特性的延展,因为Solayer的AVS更多的是面向整个Solana生态中对高性能交易服务有需要的应用,这与主网的性能紧密相关。以太坊再质押则主要是共享主网安全性,服务主要是外部的协议。
如果仅仅从交易需求和安全需求而言,长远去看,高性能交易需求的量远超过安全性,换句话说,从收入前景而言,在Solana持续发展的状态下,Solayer具有更高的增长潜力。毕竟,当前的加密世界,对高性能交易呈现出更高的增长和更为刚性的需要。
通过以上设计,Solayer一经发布,整个规模增长相对快速,目前TVL也来到了3.27亿美元,APY高达13%+。
Solayer chain:硬件加速,增强Solana生态延展性
在再质押的基础上,2025年Solayer最大的动作无疑是推出Solayer chain这一关键战略。
从Solana本身来讲,其主网的高性能也比较依赖硬件性能,因此在设计上无论是网络和协议层都有不同的硬件优化技术。Solayer2025年的路线图中提到Solayer InfiniSVM也主要是硬件优化的一个延续,Solayer chain整个思路还是延续高性能这一目标,只不过这一次着眼点是在于通过硬件加速+独特的混合共识机制提高交易带宽瓶颈,让整个吞吐量和延迟继续降低。
如上图的整个架构,其主要的创新特点如下:
1)相较于Solana主网的单链架构依赖高频验证,同时受制于节点网络和存储;Solayer将动态分片、分布式集群等引入区块链,解决带宽和节点的负载问题,同时也可以根据需求实现灵活扩展。
2)将GPU、FPGA、 InfiniBand等硬件技术与软件优化结合,除了并发提高,同时大幅度缩减节点通信时间,进一步支持高频并发任务,实现每秒数百万次级别的交易。
在上述创新基础上,引入了Hybrid PoA & PoS共识机制,主要实现原理就是交易批量分片,可信实体排序,所有stake证明和投票。在白皮书的最后一部分,项目方还特意提到了几个用户体验改进之处。主要是:
1)HOOKS机制:主要是交易后逻辑的嵌入,集中在套利、清算和会计。换言之针对上述的场景,对于开发者而言并不需要构建链外系统,可以直接在链上去定义和触发交易后逻辑,这对高频交易、实时清算的效率有极大的提升,同时也简化了开发程序。
2)跨链调用:支持Solana和Solayer chain之间双向跨链,包括跨链程序的调用。
3)支持大型交易:增加交易大小限制,允许用户在一次交易中读取和写入上千个账户,同时执行数千条指令或多个程序的部署。
4)无钱包的集成:用户可以使用 Google、X(Twitter)、Reddit 等 OAuth 服务作为钱包,简化用户登录和交易签名流程。
如果理解上述架构和用户体验的改进,大致可以明白Solayer chain推出的背后目的,一方面不再限于Solana主网性能本身的限制,使其成为整个Solana生态最强的扩展,吸引用户以及项目入住Solana生态;另一方面,由于自身链的高性能,也可以不依赖Solana就可以吸引其它项目的部署。
此外,从链本身的性能设计上,可以看出明显面向的下一代的区块链应用,也就是对更复杂交易执行和跨链操作的刚性需求,这对于机构投资者、高频交易者、Defi应用而言无疑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三、未来的前景:从生态支柱到创新引领,前景广阔
从再质押协议到链的推出,Solayer的短中长期战略愿景都非常清晰,商业闭环也正在逐步成型。
首先在与Solana主网的关系上,即是增强互补,同时也有竞争独立的一面,通过自身的产品能力吸引并增强Solana生态,同时打造高性能链,形成再质押协议-Solana-Solayer chain的三重飞轮。
其次是打造更加具有正循环效应的商业闭环。再质押服务、原声收益资产叠加高性能基础设施,其后续可以开发出的商业形态和玩法会进一步丰富,同时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从更长远看,项目方将Solayer chain视为最终愿景的实现阶段,也有极强的远见,因为从本质上,Solayer chain解决的是当前区块链世界的最大瓶颈,也就是高新能的需求,特别是满足机构投资者、高频交易者方面。这在区块链逐步走向主流舞台之时,这类需求会愈发刚性且成为新一代区块链能否成功的关键。
纵观Solayer整个项目规划和长远布局,从单一协议到高性能公链,从扩展Solana到更广泛支持下一代区块链应用,Solayer的价值将不仅仅限于再质押这一单一赛道,更有可能成为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前景和潜力非常值得期待。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