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想,以太坊问题究竟是什么?
或许问题是:以太坊基金会是个研究组织,它自我定位是协议研究,是研究员。
因此,正如我们看到的,它的团队里面甚至都没有成建制的工程团队。
它也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支持外部的工程团队。
如,Geth这么多年,好不容易 Reth 出来,多推广支持不过分吧,没有
或许这就是以太坊的宿命
它不具备推进大规模工程的能力
甚至潜意识的共识是,如果它自身参与大规模工程的推进就与其去中心化违背
一个技术项目,自身缺乏工程能力
带来的结果就是周边的这些工程巨狼,比如 Censensus Polygon Arb/op starknet
它没有工程能力,也没有工程意愿
这也必然让它不会涉足应用的开发
但我不明白的一点是,
如果你没有亲手做应用开发,就是建基础设施、建基础设施(其实只是画图)
你们这些神奇的架构师、研究员怎么就知道自己设想的基础设施是应用所需的呢?
神奇的脑回路
以前我曾经拿 Vitalik 和 Linus 比
但我觉得从工程能力角度讲,V 还是比 Linus 差太远
Linus 一直在一线做工程,现在编码似乎少了
但现在他还是核心代码的审核者
为什么强调工程能力呢?
- 技术项目的核心,不只是架构,更是工程
- 不参与工程,设想必然会越来越飘忽
- 不参与应用层面的工程,哪怕只是试验品,那么也会导致基础设施的工程实际的困难点
所以,虽然我们也觉得 Gavin wood 有问题,称不上 CTO ,但他真是干工程的
因此,以太坊的问题不是没有「营销部门」
是它没有工程部门(也没有工程意识)
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各种「神奇」的设想
Proto-Danksharding 对不对,当然非常对
PeerDAS 对不对,当然也非常对
但究竟是为什么?没有工程部门,就会只在形而上的层次讨论和决策。
有一个工程规范(specification),然后就可以开发出各种应用出来吗?
这样的思路在基础协议(比如TCP/IP)上也许可行吧
但以太坊这种层级的协议,只靠 specification 就可以了吗?
以太坊的现状应该是改变不了了
它比 BTC 还难改变,因为以太坊基金会人不会变,也不会有获得巨额资金来推动改变
或许有能够与以太坊基金会抗争的矿工已经被转 PoS 赶走了
那么,所有的变化都只是能外围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 L2、Lido / EigenLayer以及上一轮的 DeFi 应用。
这是这个思考的初步结论吧:”以太坊的现状应该是改变不了了”
看以太坊的工程能力,有时候觉得可笑。
最近看过一个测算,大意是:
Twitter有1000个工程师,每个人每天写 3 行有用的代码,
那么,每年写:32001000,也是 60万行代码啊。
应该也是看马斯克的某个地方分析的吧,但不是他的原话
看了不少讨论,我觉得现在症结似乎是,大家都默认以太坊基金会的选择就是它自身不要工程能力
我是觉得这个选择以前也许对,但现在很值得重新斟酌了
JCat说:
以太坊基金会最大的问题是,稳做功劳簿,搞正统性,而不是思考怎么突破边界、创新。
基金会资助的项目都是裙带关系户,最终还是众星吹捧以太坊,跪舔vitalik那一套。
以太坊早就远离了初心,智能合约的创新已经过去许多年,他们只是修修补补,旧瓶装新酒。
陈剑Jason 说:
方军老师的这条推文写的非常好,以太坊基金会整体的氛围确实是一个非常以学术研究和架构设计为导向的组织,工程能力弱,其实说弱也不完全对,而是不在意工程能力,以我对以太坊基金会浅显的了解和部分的接触与参与,分享一下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以及利弊。
经常逛以太坊基金会的那几个主要论坛的人会深有体会,里面全部都是大量关于基础研究的“论道”,充斥着一堆我也看不懂的数学公式,但核心的讨论目标全部都指向如何让以太坊变的更安全。
在我看来,让以太坊更安全的扩展是整个以太坊基金会的唯一目标,那为什么会有工程能力弱或者不重视的情况呢?其实说直白点,就是不需要,因为有一大堆具备超强工程能力的VC和创业者每天排着队去实现这些“论道”,以太坊基金会扮演者政委或者更像是一个理科大学,由他们去负责做大量研究类工作,等研究出个眉目后,发表一篇博客就会有大量团队去争抢的实现它从而抢到正统性,比如ReStaking、Based Rollup这些产生了大量项目的概念,全部都是由以太坊基金会的个别研究员发表完一篇博客后由其他具备工程能力的团队实现,并得到以太坊基金会的Grant,然后拿到一线VC的投资。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以太坊基金会只需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怎么样让以太坊更安全的理论研究上,然后一切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工程会有人抢着去实现,所以以太坊基金会也鲜有人直接亲自下场干与民争利。
所以以太坊基金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也产生了“视金钱如粪土”的文化,比如ETF通过后,除了专门聊币价的那几个以太坊论坛,其他的以太坊核心论坛里你是完全看不到一个关于ETF的帖子的,都还在安安静静的讨论一些我看不懂的公式,这也是我信任以太坊的原因,正如方军老师在推文中提到的Geth发现缓慢的问题,但同时我记得就在不久前Geth的负责人说如果有一天以太坊不能让各个国家的资金安全的存放在上面了,以太坊将会失败。
但这样的工作方式也会导致一些弊端,比如我刚说到的以太坊基金会只需要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发展指明方向,然后就会有一大堆创业者去扎堆干,这直接导致了想在以太坊生态创业就必须要“搞关系”!想办法和那几位研究员套近乎,想办法让Vitalik点个赞,这是大部分以太坊创业者最头疼的,心累啊!但Solana又何尝不是呢?现在Solana生态火起来后,也一大堆创业者想怎么样Toly点个赞,怎么样得到Solana基金会的Grant,怎么打个黑客松,只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吧。
第二个问题则是直接导致以太坊整个生态全部在卷Infra,因为基金会研究和产出的内容都是底层的理论,所以在此之上构建的自然都是Infra项目,这对于大量的C端用户和散户就非常的枯燥无味,没有参与感啊,没得玩,最后也被迫产生了很多重复造轮子的VC币。
但其实以太坊基金会的策略某种程度也是对的,有句话说得好,在币圈这样快节奏的行业里,谁能活的更久,谁就能活到最后,以太坊的核心目标是做好扎实的底层理论研究,让它更安全的扩展,让大家放心的把钱存进去,甚至如Geth负责人所说让一整个国家可以放心的把资产放在上面。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币圈会有很多的身份角色,我们要有可以灵活切换模式的能力,什么意思呢?当我切换到赚钱模式时,冲Meme、炒热点,我去真金白银买Arb、Strk那不就是傻子了,但当我切换到研究模式,我就得安心的去看Arb、Strk的各个升级内容和原理,而当我切换到一级模式时,我就得想办法参与“VC”币即有没有Polychain,币安投了没,而如果你的多个角色的模式切换混乱甚至切不过来,你就会非常拧巴,一边为自己潜心研究学知识而自豪,一边又眼馋别人赚钱而愤愤不平自己怎么是个付出与回报不相等的穷酸书生????或者是一边冲土狗甚至发盘子大赚大赚,一边又感叹这圈子真没意思全他妈是一帮骗子
阿空说:
看到陈剑老师最后一段话其实很有感触的。加密行业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冲土狗、投研、一级、二级。有“灵活切换身份”的能力很重要,但实际上正常人类是没办法做到,能做到的只有多重人格者。这里面存在哲学体系的冲突
这么说可能有点玄乎,举个实际的例子,很多姑娘想“老实人学会渣男的前期”,这跟“我先冲土狗赚钱然后买大饼”一样无法实现。
老实人的本体论是女性是对等的主体,方法论是通过平等交流构建关系(比如讲理),目的是获得和谐的生活伴侣。
渣男的本体论是女性就是一个动物。方法论是研究物品的规律,然后凌驾她。目的是得到钱、性、精神上的满足。
本体论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服务于目的论。无法嫁接。一旦嫁接就会让自己的三观崩塌,变成精神病。
加密的多种角色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已经构成了支撑自己存在的三观。而加密中每种不同的角色虽然都是赚钱,但都有不同的本体论,自然就有不同的方法论。
买比特币,本体论是比特币是具有价值的物品,方法论是尽可能的多屯币,目的是最后赚钱。
冲土狗,本体论是土狗是短期情绪的体现,方法论是找到土狗的共性规律,目的是赚一波就跑。
这样能嫁接么?本体论没法改的。认可加密的长期存在的哲学意义,就只会选择找到最有价值的标的持有。
认可加密是赌场的,就是当赌徒。
所以最后,所有人其实都只能选择一条路走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想要赚钱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在这之后才能赚到钱。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