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大家说:某某币web2曝光量多大,或者某某币社区多强大,不应该只值这个钱。我来讲讲为什么很多时候流量巨大就是起不来。
这跟每个阶段市场的Meta有关(当前市场共识的买盘逻辑),且是个自我实现,自我强化的链条。
比如popcat那会儿,市场的共识是:“IP越强,买盘就该越大”
比如moodeng那会儿,市场的共识是:“web2曝光越大,买盘就该越大”
比如在spx wif那会儿,市场的共识是:“社区越大越cult,买盘就该越大”
比如在AI16Z Virtual那会儿,市场的共识是:“创始人产品技术越牛逼,生态项目方越多,买盘就该越大”
到了纳税币这波,市场的共识是:“国家gdp越强,买盘就该越大”
举几个热度比较高或朋友搓的盘子的案例:
- OIIA web2的流量真的已经够爆炸了,也是Retardio的人明牌搞的,放在moodeng那会儿,估计跑出来的就不是moodeng,而是旋转猫咪了。
- Andy是Matt Furie生态的IP,也是做过很牛逼盘子的团队搞的,紧贴binance和bsc,放在当时炒og meme的时代,我相信早就大几个亿了。
- Kiki也是,巨大的web2 IP,然后founder牛逼到你都不敢想kiki竟然是这个人的盘子,放到炒猫狗的时代,估计没popcat什么事了。
尤其在solana上,市场对“买盘共识”的抱团极强,而且转换极快,有时也会新的买盘逻辑被证伪后,又回归到老的买盘逻辑,就跟时尚似的,都是周期,所以上面这些项目经过了80-90%的回撤,过段时间市场热点回归,又回到ATH了,谁知道呢。
都是随机的,做好仓位管理,去控制你能控制的风险,剩下的都是看命里有没有。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