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吃瓜,还是吃到了自己的头上。
11月17日的晚上22:39分,
我照常打开了TG的群,扫了一眼看大家在聊什么,市场追什么什么热点。
偶然间看到了群内的 GR86聊起了Sci-hub(这哥们山穷水尽时1000U梭哈河马,单币A7成功翻身)。他说,Scihub听起来像是顶级叙事。
Sci-Hub? 我tm可太熟了。
读书那会,都从Sci-Hub下的论文。
为什么不用知网,因为,知网上90%人的论文都是学识剽窃和抄袭后产生的“学术垃圾”…
如若不是论文格式必备的“参考文献”,
我从不使用知网,一直都是Sci-Hub的深度用户,
甚至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在中国,小到本科,大到教授院士,都或多或少用过或接触过Sci-Hub
为什么连中国的教授院士也在用Sci-Hub?
因为“知识是昂贵的,学术是有付费墙“的。
以爱思唯尔(Elsevier)为代表的学术出版商垄断了全球学术的半壁江山。
他们一方面掌握了像《柳叶刀》《细胞》这些世界顶级期刊的资源控制,一方面又通过Scopus 、 SciVal、Impact Factor制定了学术评价规则。
爱思唯尔既是裁判,又是学术体系的游戏玩家…同时又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而写论文的学者们,既是内容的生产者,又是最终的消费者,但利益却完全被出版商攫取。
明明是自己写的文章,
到了后面自己却要付费下载了….
一般情况下,爱思唯尔旗下的论文单篇购买费用一般在30到50美元之间。
你敢想象吗?订阅一本书,
每年的订阅费用却要10几万人民币…
所以「Sci-Hub」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诞生的,
2011年,哈萨克斯坦程序员亚历山大·艾尔巴基扬(Alexandra Elbakyan)创建了「Sci-Hub」。
Sci-Hub的功能就是,可以绕过学术出版商的付费墙,只需简单搜索,就能快速获得需要的文献。
付费墙被Sci-Hub打破了。
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和学生的贡献是巨大的,极大地降低了学术研究的进入门槛。
创始也表示——自己是“为科学服务”,并将Sci-Hub视为推动知识公平的重要工具,她曾多次批评美国和出版商“垄断知识”,甚至将这些行为视为一种“现代帝国主义”。
哪怕受到法律威胁,Sci-Hub也会继续运作——
因为“学术知识应该属于全人类,而不是被少数机构掌控”。
就因为这样的一句“学术属于全人类”的承诺,艾尔巴基扬坚持了13年,从2011年创建到今年2024年,「Sci-Hub」运行了13年。
但,过去十几年,Sci-Hub曾好几次被迫停摆过。
因为「Sci-Hub」是通过绕过学术出版商的付费墙,未经授权提供学术论文下载。
所以“爱思唯尔”为代表的出版商曾多次指控Sci-Hub。
2015年,Elsevier诉讼,要求「Alexandra Elbakyan」赔偿1500万美元。
2017年,Elsevier二次诉讼,裁定对Sci-Hub和艾尔巴基扬判处赔偿1.5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的潜在立场也是支持“出版商”的,尽管美国尚未正式要求引渡艾尔巴基扬,但因美国的版权诉讼,艾尔巴基扬已被列入多个国际“高风险”名单。
她无法自由出入许多国家,
现在,她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俄罗斯。
而,对「Sci-Hub」的攻击从未停止。
Sci-Hub 一直是全球学术出版商的“眼中钉”。
出版商用了“法律的武器”一直对Sci-Hub穷追猛打。先是封锁和国际制裁,直接影响了 Sci-Hub 的合法性。
结局就是,「Sci-Hub」失去了某些国家的服务器托管权。
时至今日,在多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盟),访问 Sci-Hub 被视为违法。
Sci-Hub作为一个免费开放的平台,
Sci-Hub 没有商业化盈利模式,完全依赖捐赠维持运营,主要收入来源是来自用户的比特币捐赠。
然而,捐赠数量波动较大,与运营开销不匹配。
而Sci-Hub 托管了又数千万篇学术论文,
服务器的运行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
Sci-Hub经常受DOOS攻击宕机,访问中断。
支持者认为,Sci-Hub是一场知识的平权运动,对现代帝国主义的“知识垄断”的抗争。
反对者认为,Sci-Hub是一种非法黑客的手段,是对学术知识产权的侵犯,破坏了商业发展。
过去13年,支持者和反对者谁都没有说服谁,使用过Sci-Hub的学者开始从学生变成了老师,
而Sci-Hub一直都在夹缝里求生存。
2024年11月16日,
Sci-Hub的meme代币「SciHub」的诞生,
也许是“Sci-Hub”一次全新的转折点和机会。
为什么会说是转折点和机会呢?因为——
币圈现有的旁氏资金已经玩转不下去了,
无论是大家口中的VC币,还是阴毛盘的MeMe,又或者社区MeMe都已经玩转不下去了。
互不接盘的市场里急需一个新的共识。
Cz再度提出了DeSci,
共识,才再一次被推到了台前。
DeSci?到底是什么?
谷歌给出的解释是:去中心化科学。
KOL费劲心思输出给小白解释是:
下一个阿尔法,是下一个100倍,1000倍…
可,这些言论除了给人洗脑以外并没有太多的作用。
在我看来,DeSci的本质就应该是一场“政治运动“:
一群人用“空气币”创造来的现金泡沫,
去支撑现实的科学的运动。
大家,那个失败的space X放的烟花,有一部分就是来自币圈朋友们买“doge“支持的零件。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MeMe本身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属性——用“空气”去购买现实的“落地“。
来币圈的朋友们虽然是赌徒心态,可是大家的心底仍然想去炒作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就像买特拉斯,买doge亏了,
大家也会安慰自己给人类去火星做贡献了。
但,在过去2个周期里面,币圈的我们,仍然在为“虚无缥缈“的”空气科学“买单炒作。
几百万去买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科学“,
真金白银去买一堆空气
所以到了最后,别人问我们Web3的具体运用到底有哪些?Web3有哪些具体案例的时候?
除了洗钱,根本就回答不上来。
或许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web3除了“支付“,不存在其他的应用。
即便存在其他所谓的应用,最后也只有一个目的“支付”。
无论是,NFT的买卖、DeFi的流动性挖矿,甚至DeFi,GameFi等,归根结底还是基于支付,即便Web3拓展了应用场景,但在底层功能依然离不开“转移价值”的逻辑。
我一直认为只有清晰的认识到“转移价值”的逻辑,
才能尽可能的不在币圈的黑暗森林里保护好自己。
那说了这么多,Desci跟Sci-Hub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说——
DeSci是科学理想的技术化尝试
Sci-Hub是科学知识共享的现实斗士
前者是技术理想,
后者是现实应用。
相比较其他仍然在发展阶段的——“科学理想”和“长生不老”的幻想,DeSci的大多数项目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
而Sci-Hub是目前——
唯一一个在现实落地,且运行了13年的“应用”。
相较于DeSci提出的复杂愿景,Sci-Hub的目标清晰明了——让所有人无障碍获取科学知识。
虽然没Desci技术上的复杂性,
但直接触碰了知识获取公平性的核心问题,
虽然是“缺钱”,但“Sci-Hub”却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解决了学术界的实际问题。
我看很多人说Sci-Hub应该是Desci的龙头,但我个人并不认为,因为DeSci和Sci-Hub分别代表了科学知识共享的理想与现实路径。
一个试图从根本上重构科学生态,另一个在当下直接提供公平获取的解决方案,
两者并不矛盾,
但是从形态上来看是不同的。
非要给Desci的炒作找一个龙头,
那就只有Sci-hub。
因为Sci-Hub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反抗知识垄断的符号。DeSci被称为“科学的政治运动”,而Sci-Hub可以说是这场运动的先驱——
不要害怕政治,不要谈政色变,
伟大的MeMe本身就是政治运动。
持有未必会让你富有,
但如果能让你满足便已是内心的丰盈。
本文参加@0xAA_Science的的社区征文活动。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见。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