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yn lin说:国内GPT 热潮褪去,去年大部分all in ai的人怎么样了

国内GPT 热潮褪去,去年大部分all in ai的人怎么样了,以下是真实例子:

1.三人创业小队,中厂的AI产品经理+开发+算法。创业一年,拿了天使轮(许诺七位数,实际到账一小半),做法律方向(投资人指定的)。解决不了法律条文准确率问题,模型幻觉严重。目前团队停滞状态,合伙人一方面在看新的赛道,一方面也在面试。
合伙人不拿工资,投资款主要用来招兼职开发,买法律相关数据。已花完。由于整体没进展,剩余款项投资人不给了。

该团队我觉得问题就在于高估了LLM的能力,目前百川/文心,都搞不定法律/医疗这种高知识性的行业。

  1. 海外留学归来创业小队,名牌大学毕业,为创业归国。做ai小说方向,高举高打,和真格基金合作,有一些媒体资源,做ai小说大赛。但没有c端买单,b端赞助都是给点算力资源,没有给现金的。目前没有拿到投资,创业团队在自己掏钱维持。
    目前在考虑做培训,卖课,教人用ai写小说/画图

该团队问题也是高估LLM能力,总想着ai创作静态的文字内容可以达到人类网文水平,这是不可能的。没有想着在媒介上创新,做互动性更强的ai内容。

3.前大厂市场侧高管,创业做AI数字人企业培训,目前在内测,看了产品,感觉没戏。就是很low的一个动态人在和你打字。

该团队问题是高估自己的人脉,觉得自己可以拿下很多B端的商单。看到了企业内训的需求,但是目前ai很难完美解决。

4.前大厂设计师,自学编程,出来创业做了个类似monica的插件,因为权限问题被google下架,现在转型桌面端工具。用户量一般。目前在考虑做ai生漫画,但对于网文/网络漫画毫无了解,以为有个批量生产60分内容的工具平台就能挣钱
该团队问题,我觉得是对行业不了解,他觉得网文/漫画/有声书,用户量大,肯定能赚钱。但这种红海行业早就卷的不行,100分的作品才有可能赚,想做成平台更是不可能了。

总结:
1.人的肌肉记忆根深蒂固,总想着复刻曾经的成功路径,想发挥自己优势,不看市场需要什么
2.大模型,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gpt4一出来,大家都觉得再不做就晚了。结果发现一年多过去了(去年3.15发的gpt4),能跑出来的寥寥无几。
3.想拿ai改造某个行业/产业,首先你得了解这个行业/产业,不要想着用ai过去降维打击
4.大家的认知顺序都是鄙视李一舟—理解李一舟—“实在不行就李一舟吧”

所以过去一年最好的策略就是
1.抓住大厂all in ai的机会,升职加薪拿资源,赚经验履历.这点和web3 何其相似.
2.水下机会,抓住市场真实需求,和自己对行业的深刻理解,用新的交互媒介赚现金。
3.建立ai领域知名度,用内容厚积薄发
4.进入AI创业公司获得实践积累,拿着工资一边探索一边观望新机会

热钱来去非常快非常快

分享给他人

你也许会喜欢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