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看到了一个主打「IP」的 L1 拿到了 3,000 万美金的大额融资。
我一直关注 IP、创作者经济、社交这类离交易稍远一点的内容赛道,也真想知道它们在 Web3 里能不能跑出点新东西。
但说实话,太多项目的模式,其实绕来绕去都落在一个老问题上:数据怎么上链,然后讲一个「迟早能变现」的故事。
不是说这事儿不重要,而是这套叙事说了好多年,大家讲的都是「确权」「主权」「打破平台垄断」,听着都很对,但从来没人讲清楚一个关键问题:钱从哪来?
平台自己都还在想办法赚钱,一个 Web3 的内容协议,真能靠「给用户分红」跑出飞轮?这些年 Web3 的内容赛道一地鸡毛,说到底,不是没人想分,而是根本没钱可分。
所以我被 Camp Network 吸引,不是因为它讲了一个新故事,而是它真的在解决一个老问题:数据怎么被用起来,怎么有人愿意为它付费,怎么让分润链条能自动跑得起来。
它不是再造平台,而是做了一层「IP 调用基础设施」,给想用数据建模、做推荐、投放广告或生成内容的开发者、品牌和应用用的。
而这层结构,确实在几个关键点上动了现有内容生态的地基。
1|把 Web2 的沉淀数据变成开箱即用的资产层
让我们先来看看 Camp Network 到底是做什么的。
Camp 本质上是一个为「IP 的生成、调用和分润」定制的 Layer1,它没有试图变成下一个社交平台,也不想当另一个「内容社区」,它给出的定位非常清晰也非常聪明:
不是说:「我要做内容平台」
而是在说:「谁想做内容平台,可以把我当作底层的数据授权和收益结算系统」。
这看似是后端基础设施,实际是个对 Web3 内容生态影响极大的前置条件。
我们都知道,今天做内容平台最大的难点不是功能开发,而是冷启动。没人来、没数据、算法跑不动,推荐系统跟摆设一样,用户体验差,根本留不住人。
Camp 给这个问题提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你不需要等用户在你这产生数据,你可以直接调用用户在 Web2 上已有的数据。
- 用户可以用 Spotify、Instagram、TikTok 账号登录;
- Camp 自动同步用户过往在这些平台上的行为数据(听歌、点赞、浏览偏好);
- 新平台直接获取真实画像,推荐系统立刻能跑;
- 数据授权、调用、分润路径全部结构化,链上可追踪。
这相当于是给平台搭建者开了一条数据快车道:
从零开始采集数据太慢、太贵,不如让用户「自己带着数据」进来。
而 Camp 不做数据垄断者,它只是搭了一个链上数据调度系统,允许这些调用变成一个标准行为:谁调用了哪些数据、数据是谁的、谁得分润、怎么结算,全都有据可查、有规则可依。
传统平台的用户数据是沉没资产,只对平台方有用;而 Camp 的数据调用逻辑,是让这些「沉淀数据」变成可组合的、流动的资源池,对任何想做内容产品的人都开放。
而且不是「开源」或者「打包出售」这种路子,而是用户授权、调用透明、收益自动化,是真正可以持续运行的商业逻辑。
你做产品,Camp 给你基础数据层;
你做模型,Camp 给你训练素材和追踪机制;
你做内容社区,Camp 给你分发入口和分润结算;
甚至你做广告系统,Camp 给你兴趣标签的跨平台提取逻辑。
从这个角度讲,Camp 不是内容平台的竞争者,而是所有内容平台的潜在合作对象。
2|IP 的载体,不再只是内容
Camp 给了我一个关于 IP 的新视角,不只是技术层面上,而是它在「IP 从何而来」这件事上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过去我们理解 IP,是表达出来的:画面、文字、视频、音乐,都是某种形式的表达。
Story 其实是这一逻辑的典型延续。它做的,是让这些 表达型内容 有更好的确权机制、有更灵活的授权场景、有更自动化的收益通道。它的作用在于管理内容型 IP 的生命周期。
而 Camp 就不太一样了。
Camp 做的,不是帮你管理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而是先把你这个「人」作为行为主体确权下来。你听过什么、点过什么、跳过什么、转发过谁、收藏了什么样的东西,这些行为堆叠在时间轴上,构成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数字肖像」。
这个数字肖像,本身就是 IP。
它不需要你会表达,不靠你拍视频写段子,也不依赖平台给你流量扶持。你只要活过,你只要留下了行为痕迹,这些东西就能结构化成一个可被引用、可被调用、可被计费的 IP 单位。
所以两者的出发点和目标路径完全不同:
Story 是围绕「内容型 IP」打造的权益管理系统,它让表达更有产权,更容易流通,也更容易变现,在当前以创作者为中心的 Web3 内容生态里,它解决的是一个必要的中游问题。
而 Camp 给出的,是一个更底层的范式。
它不要求你先创作一个「作品」,也不依赖你在平台上的「社交影响力」去带动 IP 的传播。
它关注的是更广泛、更普遍的那部分人,那些不一定擅长表达,但每天都在互联网上活跃的人。
Camp 想做的,是让每一段真实的行为轨迹都能成为资产,成为 AI 或应用调用的 IP 单元,成为可分润的经济节点。
不是谁能红,而是谁活得真实,有数据,就有份额。
如果 Story 是 Web3 世界里的内容发行商,Camp 就像是这整个系统背后的数据生成协议和调用接口——它不参与内容分发,但支撑了内容如何被理解、被引用、被变现。
未来的 IP,不一定是讲故事的人写出来的,可能是每一个参与日常生活的人,无声地生成出来的。
而 Camp,正在铺的,就是这条底层轨道。
3|不是畅想未来,而是重构当下的内容经济
另外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一提的是,Camp 和那些声称要「颠覆」Web2 或者旧模式的项目很不一样,它不是反平台,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在画一个「创作者自治」「用户觉醒」的远景蓝图。
它给到的是一个可以直接嵌入现有内容产业逻辑中的协议机制,它试图重写的,不是创作本身,而是创作与数据、数据与收益之间的路径分配方式。它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 Web2 今天就已经在做的,只不过过去这些收益被封在黑箱系统里,用户既看不到、更别提参与。
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广告投放系统:打破「标签属于平台」的封闭结构
广告主需要投放一批「过去一个月都在看露营视频、收藏情侣餐厅、点赞约会穿搭」的用户,现在要靠中心化广告系统去跑人群匹配;
而Camp 提供的是一套透明可调用的兴趣标签系统,调用一次算一次账,用户能拿分润,平台还能建立声誉机制。
广告投放系统不变,只是标签的归属权和分润结构变了。广告主不是投「平台的人群」,而是调用「链上的行为标签」。
推荐模型训练:让用户成为模型利润的共享方
音乐平台要训练情绪推荐模型,传统是内部拿用户数据调优,而这部分数据既不透明,也不对用户回馈。
在 Camp 上,这个模型直接调用一组「爱听 emo 说唱+夜间高活跃+skip 率高」的用户数据集,数据集里的所有人都能参与训练收益。
听众本身的行为数据就成了训练素材的一部分,可以计费、可追踪、有账可清。推荐系统照样可以运行,只是用户成为了它的「股东」。
用户行为共创 IP:让互动成为剧本,而不是算法的原料
内容平台现在越来越多鼓励用户参与“互动剧情”、“多结局小说”,但所有反馈最终都喂进平台的内容分发逻辑,创作者、用户都无从得利。
Camp 提供 IP 编排框架,用户的点击路径、投票决策、反馈情绪等行为被确权为「共创参与记录」,IP 的某条剧情线一旦被使用、售卖或引用,对应行为链的用户就能拿分润。
共创这件事终于不是“参与感”的噱头,而是参与即拥有、行为即股权的经济机制。
这些场景本身不是「未来某一天我们将要实现」的,而是 Web2 平台每天都在跑的真实业务,只不过过去这套结构是封闭的、垄断的、不可共享的。
Camp 做的事,不是造一个新系统,而是让原本封闭的系统变得透明、开放、可插拔。
它不是靠用户自我觉醒来启动,而是靠系统默认结构就让用户的数据自动成为收益的一部分。
用户不需要理解自己可以变现,只需要同意调用;收益不需要平台来分发,系统自动分账。
这不是「未来的内容经济」,这是对「当下内容经济」的重构提案。
4|有些项目是造平台,而 Camp 是在造地基
Camp 想做的事,其实你往深里看,比很多喊着口号的项目野心大得多。
它不是要再造一个内容平台,也不是搞个链上 Instagram 来抢流量。
它做的是一件看着不出风头、但结构性意义很大的事:把用户数据,从平台资源变成协议入口。
从个人层面说,Camp 想做的是把你活过的每一条行为,比如你听的歌、刷过的视频、收藏的帖子、谁点赞你、你又点了谁,都变成一个结构化的 IP 单位。
你不是内容的附属品,你本身就是数据资产。
不是靠你红,而是靠你「活过」。
在生态层面,它试图让 YouTuber、TikTok 网红、音乐人都能把自己和粉丝之间的互动行为打包进链上系统,不靠平台分成,也不靠粉丝氪金,而是让「互动」本身就能成为 IP 的一部分,被系统调用、被智能合约自动分润。
至于技术层面,它不是停在「叙事」,而是真在往这个结构里铺砖头。
- 模块化架构让它能适配不同场景,像搭乐高一样自由组合;
- SVM 兼容和 SideCamp 提供了性能弹性,让高频交互和细颗粒度调用都有基础设施可落地;
- 从 IP 注册、行为确权、AI 代理训练,到多链数据流动与收益结算,它提供的不是功能,而是路径。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为未来内容系统搭底层协议的工程队」,不是抢内容的蛋糕,而是在把原本只有平台能用的数据流,变成所有产品都能调用的公共资源层。
这不是「重新分蛋糕」,这是改写谁有资格进厨房。
而且 Camp 要建的不只是厨房,更像是一整座城市的配电系统:
上连 Web2 的流量平台,下接 Web3 的内容系统,再延展到 AI、代理人、智能推荐、广告分发……
平台不变,但底层换了。用户不红,但有份额。内容还在流通,但分润走的是新链路。
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在生成的「链上社会系统原型」: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 IP 单元,数据可编程,行为可组合,价值可持续流转。
不用创作、也不用解释,只要真实地参与网络生活,就能留下结构性、可调用的资产。
Camp 不是让你变成创作者,而是让你作为一个数据个体,有价值,有路径,有收益模型。
这不是平台的工作方式,这是协议的工作方式。
这不是替代旧系统,而是重构系统的底座。
所以 Camp 之所以会吸引我,不是它画了多大的饼,而是它把一个大家都习惯忽略的结构,认真地补上了。
它在做的事够结构、够现实,也够慢热。
它不求用户觉醒,不靠平台退位,不假设创作者经济突然变天。
它只是在一砖一瓦地把旧秩序里从来没给用户留位置的那块,补上去。
如果 Web3 真的有可能在内容这条线上走出一条新路,Camp 这种级别的结构工程,大概率是必要条件之一。
而这样的项目,值不值得做、值不值得参与,其实跟你信不信 Web3 没太大关系,
你只要问一个问题就行:
在今天这个数据满天飞的互联网里,你愿不愿意让系统知道,那些属于你的人生片段,值多少钱?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