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在Web3工作和内容这两件事🔻
今天又出差了,遇到件事分享一下:今天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他带了个师弟过来,这个师弟在去年进了一家Web3媒体工作,每天就做日报,一顿吐槽,从饭桌吐槽到微信
加上最近其实很多矩阵号都会分享每日信息这些,所以本篇展开一下三个话题:
1.为什么来Web3工作?
2.我们要如何寻找有意义的做功?
3.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
先说第一个话题,因为我最近和一位前同事联系很密切,我之前是在美股券商工作的,后来跳去了加密VC,她的话是跳到了另外一家券商再到半导体公司
在上个月开始,可能因为我没少在朋友圈发布有关Web3的内容,她开始来找我打听,交流下才知道原来她研究生那会刚好也了解过加密,甚至自己有买 #BTC 和 #SOL (但没深接触)
📍她知道我在加密领域工作,问了我来Web3工作的动机
我和她说:
🔻第一,我在参与工作之前就了解了加密以及在这上面赚到了钱,所以认为行业有机会有生机;
🔻第二,机缘巧合下行业内认识的朋友推荐我入职的,管理相对扁平化;
🔻第三,Web3分布式办公的模式我非常喜欢。
以致于我现在觉得,坐班简直就是对美好人生的浪费
🔺首先第一点,我觉得没什么好展开的,以致于让我有些不理解有人会死耗传统的一些行业,不来Web3投机,不过我对这个世界存在的信息/认知差也保持一定的理解
但确实这个行业的机会,怎么说呢,我只能用:遍地都是期权筹码,这样来形容,我们能够相对比较容易的拿到一些公司的早期筹码
这在传统互联网根本就没法想的事情,Web3的容错率我觉得只要你不是进来就ALL IN,那相比较其他行业还是很高的,同时赔率也很“性感”
🔺还有第二点,就据我了解,Web3的许多公司,无论是交易所、项目方还是VC,其实内部的管理都是很扁平化的,平时市场有什么动向,交流起来很活跃,和我原来的工作交流环境是差异蛮大的
这其实就带来一个结果 :可能大家就是在一个公司一块上班的臭炒币的。就是虽然工作中职位有差异,但保不齐明天哪个同事就打到个金狗也不是不可能(身边实例)
所以在Web3交流,我一直都秉承着:大家彼此都互相放尊重点,人情世故这块能拿捏一下就拿捏一下。指不定今天兜里还只有4位数的穷哥们,明天就在 #Binance 放着八位数资产在夏威夷擦防晒了
🔺最后第三点,我现在是【半分布式】的办公,就是出差+偶尔要去办公室这种状态,我觉得相对自由的办公环境是吸引大多数从业者来到Web3工作的原因之一
反正和她一顿唠,她说她也想来了,我这人秉承上述第二点的原则,咱能帮就帮,希望你在Web3发达了别忘了DD就行,就帮她看有没有身边的资源给她推推,这一个来月,从交易所到项目方
现在她已经顺利入职了一家T3的交易所,同时还负责着一个RWA项目的运营,并且还在面一家香港的持牌交易所
📍有关Web3工作的话题,我要继续展开一下:我们要如何在工作中寻找有意义的做功?
像上面说的日报统计,我之前也做过,说白了真的是实习生才做的活,我在券商那会会统计一个叫:【美股财报周历】的这个东西,刚开始接触我一直觉得是一件没意义的事情
但当时的leader就和我说:我们是只统计会被市场关注的公司,比如苹果、谷歌、英伟达这些,那这件事起码让我知道哪些公司是值得被关注的,因为有的公司也是我统计了之后才知道:喔这家公司在这个行业里占据了这么重要的地位
听着有点自我PUA的感觉,因为长期下来,重复的数据就也变成无意义做功了。
那聊回到市场信息统计这事,我也有同样的经历:在去年我刚开始做号的时候,每周会固定做周报,里面有个板块就是统计过去一周重要的市场信息
我到每周日就会去翻PA NEWS和金色财经这些信息网站,每周提炼十条,但后面为什么不做了,因为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无意义做功
🗝️这个事情有两个面
1.如果你只是为了统计信息去寻找信息,那确实是无意义做功
2.如果你在找信息的过程中,再进一步的去解读分析出这则消息对应的观点,那就是有意义做功了
所以我其实下午的时候建议那个师弟:你自己做个账号,把对信息的解读发出来
他是满嘴答应:好的好的,谢谢哥。但实际是不是会那么做,我就不清楚了
📍因此又延伸一个话题:什么是价值的内容呢?
我不知道我的内容价值含量怎么样,但我做内容第一思考一件事:我是不是自己弄懂了它?接着才是想办法解决第二件事:读这篇内容的人,能不能懂?
内容的输出,第一性原理我觉得应该是先服务自己,再考虑别人
这一段时间我看到不少矩阵号在发一种内容:每日信息聚合
其实就是上面我说的,但那么多账号发,我压根连看都懒得看,因为两个原因:
1.看新闻我自己会上媒体网站上翻
2.大新闻我甚至不需要主动知道,小新闻我知道也没啥用
但每日信息这件事也有反例
@lijiuer1九儿也发每日内容,但她的每日内容我偶尔是真看,为什么?因为不仅有自己的观点,我还知道真是她自己的事情
🗝️复制别人的观点,东施效颦;输出自己的观点,内容再生涩,内核也是五彩的。
还有科普类的内容,其实投研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很多的科普内容,我甚至知道原文出处在哪,不过可能对方的内容,是首先服务读者,而不是服务自己
这是输出角度的问题,当然哪个角度都没问题。但这样下来,长期对自己是没有任何正反馈的(你做账号是为了赚广子,那当我没说)
刚刚看到一篇推文,虽然字不多,但写的太棒了,以致于我来不及关注对方就写下了这篇内容,原意大致如下👇🏻
“批量生产的KOL账号没有任何价值,不管显示有多少粉丝,流量不等于影响力”
“好的输出者来自真实的个体,读者长时间的关注会产生老朋友式的熟悉气味”
“批量生产的账号,无论是什么赛道,都不会有这股味道”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