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大于C说:这轮牛市周期BTC至少还有两次顶,至少

BTC 迎来 4.20减半以来突破67,300, 似有摆脱颓势,聊聊判断2024年接下来几个月到2026年周期可能的牛市顶部存在。

如果把宏观上加息到下一次加息前视为一个完整的周期,那暂停加息到下一个周期加息前(放水结束,利率上调)都是风险市场(主讲 #BTC)的上涨高潮泡沫期 。
上次周期高潮泡沫期就是2019年初到2022年4月。一共有6次顶。
1、2019年初到2019年6月,暂停加息阶段
2、2019年9月到2020年2月 第二次降息以后 外加疫情3、2020年3月到2020年8月 第一次放水
4、2020年10月到2021年5月 大选加第二次放水
5、2021年7月到2021年11月 期货etf 通过
6、2022年1月到2022年4月 加息之前的最后一次
基本上这6次都很疯狂,第二、第六次稍微差点。但第二次毕竟赶上第二次降息(2019年9.19,第一次降息是7月)确实利好,但是赶上疫情了,所以立马失业率提升导致衰退312了。 第六次,严格上来说不能算顶。毕竟涨幅不大,但情绪确实不错。加息前的最后一次。

解释下降息:降息是指央行或金融机构降低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和价格,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提高消费和投资意愿、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资金流动性等效果。降息本身不等于释放流动性。
第一次降息因为经济出现问题,失业率已经攀升,消费已经低迷等因素导致风险市场出现利空情绪,出现大幅度跌幅波动。但降息了,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企业可以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存款利率下降,储蓄者的收益减少,使他们将资金转移到消费或投资领域,从而促进资金流动。所以第二次降息是利好,对股市、#btc 是起到情绪提振作用的。而且后面还有预期放水。所以市场出现上涨。所以出现上面提到的第二次的情况。

再来看这次周期追溯到从2023年初开始。目前已经减半。特么暂停加息还没结束,离首次降息落地似乎还很远。前面因为加息第一阶段结束,中期大选,在2022年底到2023年初涨了一波了。然后2023年9月暂停加息叠加2024年1月11日 #btc 现货etf通过,促使btc突破前高,到73,700了。
然后回调,目前迎来 4.20减半以来突破67,300了
下个月减少缩表,说白话就是,没有放水,但是出水变少了。池子里水自然就多了。那会不会迎来新的历史高点呢,以目前的所有情况来说,是情绪提振,但是能不能突破73700。不好说,毕竟下个月更接近降息预期了。

按照漂亮国不管正常路径9月降息,还是非正常路径9月前也就是7月降息。漂亮国历史上美联储在1984年至今的7轮降息周期中,多数降息周期历时1年以上。除非出现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危机,美联储会选择尽快放水。所以9月也好,7月也好。除首次降息是利空,第二次就是利好了,按照美联储在2024 要降息两次,那么意味着第二次很有可能发生在今年年底Q4左右,哪怕不是年底Q4,在Q4里会有FASB(这是一次不逊于btc现货etf通过的利好)、大选,减半半年以后,如果美联储也给点甜头。我想这次 #btc 的表现肯定很好,前面都73,700了,这次10万能期待一下吧。😄

然后就是会不会出现失业率大幅度变高,外部不利事件,导致经济衰退呢。个人觉得肯定会经济衰退,这是政治需要,为什么,因为俄乌,大家都清楚了,接下来就是东南亚,也就是菲律宾(虽然是个小国家,但是那个地方要命的很),老美肯定不会做看我们在菲律宾扶持亲中上来,所以要给援助啊。中东以se列呢,之前白宫就提到过要援助的。 那这援助从哪里来呢,继续印钱,放水呗。所以衰退是政治需要。

再回来看宏观数据,这么高的利率维持时间令人头疼。当然现在说衰退,散户会觉得还早,但其实不早。
哪怕进行第一次降息了,虽然失业率没有高的可怕,但gdp连续两个季度不好(这个可以看7月的gdp季率)老鲍还好意思说软着陆嘛,当然还有比失业率更靠前的数据。比如老鲍看职位空缺,时薪、企业库存数据来判断消费走向的等等。你可以说现在yy衰退没用,要看到时候的实时数据。
但那也是预期管理啊,特么数据都可以修正。这些的本质其实都是为政治在服务。

需要印钱。虽然具体经济衰退的时间目前无法预估,但基于首次降息不管7月还是9月,发生在大选(11月)前概率很低,按照降息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的话,可能发生在2025年q2及以后,持续到2026年,这需要关注宏观数据以及外部环境变化。衰退后放水肯定对 #btc 的利好。

所以,大选周期前后会是继续73,700又一个顶部的话,那么还有一个顶就是放水以后,可能在2025年q2之后,加上etf。加上fasb,这么多利好,万一这里再来个币安美国站登陆纳斯达克。四重利好啊,外部流动性持续进场。加上情绪极度fomo,这 #btc。可以想象期待一下
综上所述 这周期 至少还有两次顶,至少。
以上属于个人结合宏观 数据等的想法,DYOR,谢谢

分享给他人

你也许会喜欢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