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币圈中,涌现出来很多的优秀人物。币圈名人堂,旨在记录过去的,当下的,叱咤币圈风云的英雄们,币圈之家还将与币友们一起见证未来更多的币圈英雄诞生,希望便有此刻看这篇文章的你,让我们共同期待!】
江卓尔,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拥有计算机和工商管理双学位的他,莱比特矿池的创始人,他的名字在区块链领域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投资和创业故事让人们惊叹不已。他从最初的两台显卡矿机起步,发展到自有 20 多万台矿机,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币矿池之一——莱比特矿池。他用睿智和决心,成功地将自己从一名普通的IT从业者,打造成了一个挖矿业务的巨头,同时还是一位积极的区块链科普者。他的故事鼓舞着无数区块链爱好者,教育着更多人了解区块链和比特币的本质。
初识比特币
江卓尔的区块链之旅可以追溯到2011年,那一年,他第一次听说比特币。当时的比特币并不为人所熟知,但这个新兴的数字货币引起了他的兴趣。然而,与许多人一样,江卓尔最初并没有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新奇的概念。但是在2013年,比特币再次进入江卓尔的视野。这时,他已经在上海一家公司从事大数据分析工作,并领导了一个团队。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大数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用大数据看人,像上帝看蚂蚁,一切都可以看得清楚。”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认真研究比特币,意识到它的巨大潜力。2013年10月,江卓尔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辞去了工作,决定以比特币为起点,开始了自己的区块链征程。
挖矿之路
江卓尔的区块链征程始于挖矿。他没有选择购买比特币,而是选择了挖矿来获得比特币。挖矿是区块链领域的一项重要环节,它是通过解决数学难题来验证交易,并将交易添加到区块链中,从而获得新的比特币。挖矿不仅有助于维护区块链网络的安全性,还可以获得比特币作为奖励。江卓尔的挖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起点很低,仅仅是两台显卡矿机。但是他有坚定的决心,他相信比特币的长期价值,决心积累比特币。在区块链行业,有一句名言:HODL,意为“持有不卖”。江卓尔坚定地秉持这个理念,决定将挖矿所得的比特币长期持有,而不是追求短期收益。在2013年底的时候,江卓尔的挖矿生涯开始,他从挖掘山寨币等其他数字货币开始,然后将其兑换成比特币。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但他坚信这是正确的决定。在整个2014年到2015年的熊市中,江卓尔持续挖矿,将所有的利润都转化为比特币并坚定不移地积累。作为区块链行业的布道者,江卓尔还戏称自己入圈较晚。据了解,早在2011年左右江卓尔就听闻比特币,然而彼时的他似乎对此没有太大的兴趣,并没有在该领域进行任何的投资行为。直至2013年币圈迎来了第二波牛市,也许是他看到了比特币的价值所在,也许是牛市的浪潮吸引了他入场。初入场的他,在见识到比特币暴涨的势头,与其他山寨币的蠢蠢欲动之后,便想到挖矿这条道路,更是意识到挖山寨币比直接购买比特币等主流币将获利更多。如果说是他运气好,倒不如说是他胆子大,在数字货币市场开始走熊、许多矿主开始打退堂鼓的时刻,他却果敢接手了一座矿场,并在2014年初成立了莱比特矿池。接手矿场后的江卓尔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将莱比特矿池的团队打造成了LTC算力第一、BTC算力前三的大型矿池,对全球数字货币市场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
区块链科普使者
江卓尔并不满足于仅仅挖矿,他还是一位积极的区块链科普使者。他的科普工作在知乎上广受欢迎,特别是他写的长篇科普文章《比特币是什么》,成为中文社区中最广为传播的比特币科普文章之一,浏览量高达近600万次。这篇文章不仅解答了许多人对比特币的疑问,还帮助更多人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和比特币的本质。江卓尔的科普文章对区块链社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初入区块链领域的人将其视为必读之选,甚至有不少区块链公司将其用作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教材。他的科普工作帮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了区块链技术,促进了区块链行业的普及和发展。
挖矿业务的巨头
除了科普工作,江卓尔的另一个标签就是“矿工”。他创建的莱比特币矿池是全球顶尖的比特币矿池之一,这一切始于2013年底的两台显卡矿机。江卓尔的矿池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壮大,最终成为了一个矿业巨头。他的挖矿业务经历了不同的市场周期,从牛市到熊市,从2017年的矿难到2018年的市场低谷,江卓尔始终坚定地持有并运营着他的矿池。在2017年的牛市末期,BTC.TOP甚至一度成为全网算力最大的矿池之一。在2017年“九四”期间和2018年底的市场低谷时期,许多矿场关闭,矿机价格大幅下跌,市场充满恐慌情绪。然而,江卓尔在这个时候大量抄底市场上贬值的矿机,这让他在业内得到了“矿机黑洞”的外号,因为他从来没有卖出哪怕是一台矿机。他的逻辑是:“对区块链和比特币长期看好,买了矿机就老老实实挖到报废,把长期的超额回报从鱼头吃到鱼尾,没必要做短线的折腾。”江卓尔的矿池经营模式得到了成功的验证,他的坚持和长期眼光让他在区块链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江卓尔的投资方法
江卓尔的投资方法独具特色,他不仅仅是一位矿工,还是一位投资者和风险管理者。他的成功不仅源于挖矿,还在于他独特的投资哲学。江卓尔使用了三个泡沫指数来评估市场情况,这些指数包括用户泡沫指数、涨幅泡沫指数和矿机泡沫指数。这些指数帮助他判断市场的泡沫程度,从而在市场顶部进行逃顶,底部进行抄底,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第一个泡沫指数是“用户泡沫指数”,它的计算方法是将总市值除以比特币活跃地址数的根号二次方。这个指数的底层逻辑是梅特卡夫定律,即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如果币价持续上涨,而用户数长期没有跟上,根据梅特卡夫定律,这样的网络价值可能是没有实际用户支撑的,泡沫就会出现。江卓尔通过这个指数来判断市场的泡沫程度,从而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调整。第二个泡沫指数是“涨幅泡沫指数”,它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比特币60日累计涨幅,即将最近60天的每一天的涨幅相加得到。这个指数的逻辑是,熊市是牛市制造的,币价上涨需要持续的新资金来支撑,但如果市场狂热到一定程度,市场存量用户可能会穷尽一切资金,甚至大幅加入杠杆投入,这就导致了价格短期大幅上涨,速度超过了新资金的入场速度。新资金无法撑住过快上涨的价格,币价最终会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崩下来,结束牛市,开启熊市。江卓尔使用这个指数来判断市场情绪和风险,帮助他做出适时的决策。第三个泡沫指数是“矿机泡沫指数”,它的计算方法是矿机的静态回本天数,即将矿机价格除以每天的净收益。如果大多数主流矿机的回本天数大幅下降,就是见顶的信号。这个指数的逻辑是,如果工业化生产矿机的速度都赶不上币价上涨的速度,那就说明币价上涨太快,难以为继。江卓尔通过这个指数来判断矿机市场的泡沫程度,从而决定是否增加挖矿投资。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泡沫指数需要综合考虑,结合市场情绪和其他因素做出判断。它们帮助江卓尔更好地了解市场,规避风险,同时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江卓尔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对我来说关键节点实际上应该是两个,一是2013年底进来,一个是2017年底BCH和BTC的分道扬镳,我选择BCH这个方向。”而2017年的BTC分叉事件就像是江卓尔的“出道”年一样,从以前的“闷声发大财”到如今频繁与业内大佬发生争执、“撕逼”。
而在这些频繁的“争论”当中,最出名的当属他和点付大头在微信群内围绕“矿霸独裁现象”展开的激烈骂战。他们这场在微信、微博上的互怼引起了半个币圈的注意,双方你来我往,最后点付大头破口大骂时却被江卓尔拉黑。据江卓尔自己所说:“只要谁爆了粗口,就拉黑,根本一点儿时间都不浪费在他们身上”。就这一点而言,小编还是十分认可的,意见不一致,双方争论辩质本无可厚非,但若因此而爆粗口却失了争论的目的和颜面。
从江卓尔的微博看来,似乎每一条都是在回怼,并且每一条都康劲有力,思路清晰,条理清晰,俗称“干货满满”。
而当他被质疑喜欢和别人“开撕”时,他却表示对于他而言是一项娱乐,还可以去教育小白辨别一些道理,不被一些错误的说法所欺骗。讲真,小编仔细研究过他的微博,基本上都是互怼,且就事论事,似乎没有牵涉到其他黑料,跟“李笑来和陈伟星的撕逼互怼爆黑料”相比,可谓是有看点、有干货,还不招人反感。但是其中的利益归属还是需要我们看客自行辨析。
自2017年底BCH和BTC的分道扬镳后,江卓尔就成了BCH的强劲支持者,而近日受整个币圈关注的的BCH硬分叉事件中的他,可以说是将“吃瓜群众”的领头角色饰演的非常好了。在硬分叉的前夕,江卓尔就在微博上发表长文分析此次分叉事件双方的实力和结局等。他发表的一篇名为《天下大义,当混为一》(下)算力战的博文更是引起了多家媒体的转发和借鉴,或许,这场分叉战的算力之争便来源于此。
如果说你以前不认识江卓尔这个人,那么此次BCH硬分叉事件中你一定对他有所耳闻,或许你读过的许多报道里面都有他的博文内容。江卓尔在此次的BCH硬分叉事件中其实不仅仅是吃瓜群众这么简单,他更像一个局内人,全力支持者吴忌寒战队的BCHABC,在微博上不停地发表博文、与网友辩论回怼等支持着BCHABC。
从江卓尔发布的博文中看,以澳本聪为首的BCHSV似乎要与BCHABC进行一场长期的游击战,尽管从目前的算力状况来看他们已无力开战。他更是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初就已经将此次战争的结果分析归纳出来,尽管他对吴忌寒阵营的支持也遭到了多方的怒怼和质疑,但他似乎毫不在乎,反而更加积极地为其辩解正声。
俗话说“没有撕逼,哪儿来营销”,网红靠直播表演出道,而币圈则通过撕逼上位!要说币圈的“撕逼元老”,那必当是李笑来陈伟星二人了,甚至一度将战场搬到法庭。反观江卓尔,同样是撕逼互怼戏码,却显得有那么一丝的“正能量”意味是什么鬼?无论如何,在分叉事件中,江卓尔也全非毫无所获,至少又让更多人认识他,也算是再火了一把。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