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到中本聪项目出发的原点,何为区块链,区块链为什么有价值:公开透明、可追溯、去中心化……

最近的区块链项目方在TGE时候的进行“治理代币”分配,已经走向“无底线”,这正在毁掉区块链项目的“治理代币”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去年发空投的Taiko、Movement、Fuel、Berachain、Story……这些项目方的做法正在逐渐毁掉这个行业……
1、代币分配规则不明确,甚至完全不公布。
- 稍微好一点的还公布个每个类的分配比例比如Berachain(公布了每个类目的比例,但到底多少tx可以获得空投,每个nft获得多少代币都不公布)、Fuel(和bera差不多,公布了大致比例,具体符合什么条件获得多少代币分配都是大家自己“猜”……)
- 差一点的比例和分配都是“黑盒”如:Story(完全没有公布规则,甚至只有一个打包5%其中链上链下的比例都不公布)、Movement(不同的任务/role的分配完全不透明、早注册到交易所和后期链上领取同样任务账户的代币分配差异巨大,也没有任何解释)、Taiko(创始人出来说反正公布了你们也不满意、我们就是不公布规则)
2、采用非公开的数据作为分配依据、女巫审查依据。
- 和早期Crypto项目方以链上数据作为几乎唯一的分配标准不同,现在的分配充斥大量的Discord Role、莫名其妙的贡献者、贿赂KOL去奶项目的“黑盒”分配……比如Movement/Story给了所谓的DC Role这种非审查性公开数据大量的空投,后来很多项目都推特上吹水的yap造假刷分。
- 去中心化的意义首先就是“透明”,而当代币的分配基于的“数据”都无法做到“公开透明”,去中心化项目以及他的“所谓治理代币”将毫无意义。
3、因为以上2点让分配成“迷”,成为一个巨大的“黑盒”。其中越来越多地,甚至明明张胆地充斥着各种老鼠仓,web2不可被公众验证且不公开的数据成为了老鼠仓和滋生腐败的“温床”,不知道项目方们是哪里来的勇气,觉得不管他们怎么搞,投资者都会埋单?
4、低流通MC,拉盘以后,OTC出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Movement了吧,极少的空投分配(因为开放24小时后收回去了),拉盘以后投资人OTC找韭菜直接出货……
5、把长期交互的用户直接干死,web3项目的交互/空投,这个循环本质其实就是一个早期的“免费营销手段“,用户通过早期的交互体验项目、帮助项目方测试早期应用、推动生态繁荣,后续获得相应的空投作为回报。而Story等项目方这种“无差别屠杀,宁可错杀不可错放” + “对多账户0容忍”的打法把“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嘴脸演绎到极致……
从Story反撸的阴影中冷静下来以后,简单讲讲这次Story的查女巫的“手段”吧,之所以称之为手段,因为这已经无法用“规则”来形容了,大量的误杀加上全网的fud和谩骂,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财富效应,可以说这次空投是极其失败的……而Story也在TGE阶段成功地从舆论层面把自己干死了。
STORY项目的“筛选器”:
1、在大融资项目中唯一的一个从web2链下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审查,因为之间的数据很难归类的审计,项目方的出发点是最后“鼓励”所有参与奥德赛的玩家去申领的纪念NFT。
2、项目方把同一个时间段内去领取徽章的玩家进行了分类,而且只要你满足:“同样的徽章系列” + “徽章数较多(疑似10+)”+“类似的领取时间”+“集群数大于3”,就会被女巫。
3、徽章数少于10的玩家,被应用了更“宽泛”的原则,需要更大的集群数才会被干掉。因为如果对于10以下的玩家进行审查,则会产生更大程度的“误报”和不满。
如此的后果:
1、批量farm空投的玩家,如果你链下申领了官方最后的纪念“钓鱼”nft,则大概率会颗粒无收。
2、大量拥有20个以下,甚至10个以下地址的社区成员被干,甚至有4个也被干的。
3、大量的误报错杀,DC中很多20+15+,只有一个账户的玩家被杀。(因为其实做到特别是20+徽章的玩家,实际看似是20/30的排列组合,但大家拥有的徽章都差不多,因为好做的那20个徽章几乎都是差不多的。
Lessons Learnt,
虽然Story是无底线的女巫审查,但也说明了未来也可能会有项目方这么干,进行这种“无底线”的审查。那我们在这次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1、天天喊着“查女巫”的项目方,大概率真的会这么做,而且特别“无底线”,所以大家就不要去参与了,或者一定要参与的话,在交互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2、不要以为悬赏类的项目就不查女巫,不要以为做了真人验证就不通过数据进行二次审查。Taiko / Linea / Story 项目的做法,把大家彻底打服了已经……
Taiko:银河护照真人kyc后,再进行了额外的女巫审查
Linea:测试网Gitcoin等多种手段查真人、主网推出POH验真、Lxp活动过程中和最后还进行了3轮链上女巫审查……
Story:Gitcoin参与分数从20-17.5-12.5-5逐步降低,最后还把高分的账户都杀了,让低分账户要花钱完成gitcoin20分来领取可怜的分配,最后的目的显然是回收代币,一个子都不想给……
2、聚类分析,
首笔资金:被大多数项目方应用,首次在当下交互公链入金的时间/金额/入金渠道,成为最普遍的聚类分析依据。
大额资金交互画像:Linea和Nansen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大笔资金交互的时间作为了聚类分析以后的审查点,如果你的账户在同时间进行了大笔资金交互,且协议一致,会被定义为“高风险”。(比如Linea大家当时通过okx提款后,在STG存入资金做Lxp-L,殊不知,你的一致性操作也为了未来埋了大雷)
钓鱼执法:Story项目方首创了用所谓的“奥德赛纪念NFT”进行钓鱼执法,通过登记时候的web2链下的聚类分析,把链下注册的时间、IP、指纹当成一个web3项目的审查要素。
- 未来特别是项目方空投规则制定前,莫名其妙推出一个需要在官方网站登记的NFT这种事,要特别小心。(例子有Story / Aptos,项目方都审查了登记时候的链下指纹信息)
3、女巫集群数:
大多数大格局项目对于“工业女巫”的判定是20个账户以上(如Arb、Strk、Linea)
- 因为web3世界中一个人拥有几个甚至十多个地址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换言之,只要不是几十甚至几百地址的工业女巫,大部分大格局的项目方是比较“宽容”的),这也是交互方和项目方的一种“默契”。
极少部分项目感觉是为了杀女巫而生,定义在3+(比如STORY)
目前还没有3个以下也被审查的例子
总之聚类分析 x 集群越大 x 一致性越明显:则女巫风险越大~(作者:阿苏)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