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0xBreadguy
翻译:白话区块链
2024 年 9 月 5 日,@BanklessHQ 举办了一次 主题为 “Is the Ethereum Roadmap Off Track?” 的采访,是对以太坊(Ethereum)未来发展路线图的一次深入探讨,采访的主要嘉宾是加密领域的分析师和评论员 Max Resnick,采访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去中心化排序器:讨论了如何去中心化 L2(第二层)解决方案中的排序器,以及目前的技术挑战和实现难度。采访中指出,虽然去中心化排序器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挑战。
2)基于以太坊的 Rollups:介绍了基于以太坊的 Rollups 作为 L2 的一种改进方案,这种方案利用以太坊进行排序,并放弃了一部分执行奖励。这种方法被认为是对齐激励机制的良好选择,能够同时提升 L1 性能和 L2 用户体验。
3)ZK 与 Optimistic 技术对比:对比了 ZK(零知识)技术和 Optimistic 技术,尽管 ZK 被认为是更优的技术,但 Optimistic 由于其早期推出和显著的市场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以太坊的路线图。采访中建议以太坊基金会应重心回归,并努力改善主网与 ZK 之间的协调。
4)L2 的价值与挑战:讨论了 L2 Token可能会贬值的风险,并预测各团队可能会采取措施削弱 ETH 的价值主张,以提升自身Token的价值。
5)以太坊的未来目标:采访中提到,以太坊需要显著提升吞吐量,目标是实现 100 倍的性能提升,以便在区块链领域保持竞争力。
整体来看,这次采访从一个非典型的视角出发,提供了对以太坊发展路线图的深刻洞察,并对当前的技术和策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以下是@0xBreadguy对本次采访的一些要点总结:
1、去中心化排序器
Max 认为,如果 L2 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就应该优先考虑去中心化他们的排序器。实际上,这并不难实现,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所有必要组件(即共识机制),而这些组件已经在每个 L1 上得到了应用。
这是我少数几个会有稍微不同看法的点之一,但仅仅是轻微的不同。
我认为 PoA/轮换模式作为完全去中心化共识的中间方案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它允许 L2 在不承担完整共识开销的情况下运行,同时避免了 L2 作为完全独立区块链而可能引发的激励错位(从而提高它们成为 L1 的可能性)。
例如 @megaeth_labs 的模式,他们采用根据时间轮换的排序器集,比如美国的服务器在美国时段担任领导者。
2、用户是以太坊的命脉
Max 指出,现在的一个问题是,用户从主网上迁移到 L2 上使用相同的应用场景,这使得 L2 看起来像是寄生存在(致敬 @KyleSamani)。他将应用需求视为一个光谱,其中包含去中心化、无许可等不同属性。而目前的问题是,以太坊和 L2 的应用场景基本重叠。他理想中的情况是,DeFi 应该继续在以太坊上运行,而其他增值应用(比如支付咖啡)则可以在 L2 上进行。
我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并制作了一张图,展示了当前的格局与一个理想的共生状态之间的区别。
当然,用户的选择始终会有重叠的情况,但核心思想是要对齐激励机制并提升 L1 的性能,达到用户能够明确认知以太坊保留了强大的去中心化特性,从而应该用于高价值的交易,而 L2 提供的更好用户体验和去中心化的缺失则足够应对低价值的交易。
我坚持认为,从 L2 获得的“货币属性”无法弥补主网上执行力的损失,而以太坊迄今为止最大的挑战依然是消息传递问题。
3、基于以太坊的 Rollups
Max 认为,基于以太坊的架构是更“对齐”的 L2 版本,因为它们利用以太坊进行排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执行奖励。此外,对主网的改进将同时提升基于以太坊的 Rollup 用户体验和 L1 容量(特别是区块时间)。
他还提出了“超级基于以太坊”的 Rollup 概念,即在区块中提供用户保护,而不是最大化区块构建者的奖励。如果以太坊一开始就采用这种基于以太坊的设计,现状可能会更好,因为激励机制和生态方向会更一致。
这与我的看法完全一致。他还提到,这些设计的出现太晚了令人遗憾,因为缺乏激励机制使得现有架构很难转向基于以太坊的设计(我之前也对此进行过评论:https://x.com/0xBreadguy/status/1830221991749484630)。虽然团队在推动这一变革,但可能已经为时已晚。
我越来越欣赏 Max 的观点。
我还想补充一点,Gwenyth Taiko 是一个基于以太坊的架构,它具备一个我认为可以让 L2 真正成为以太坊网络扩展的属性:与 L1 合约的原子可组合性。
4、L2 是以太坊吗?
1)Optimistic vs ZK
Max 指出,ZK 技术更为优越,但 Optimistic 占据了市场份额,不仅因为它早早准备好,还因为它的突出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以太坊的路线图。他认为以太坊基金会(EF)应该回归核心,努力改善主网与 ZK 之间的对齐。
他还指出,ZK 在需要的领域(带宽)发挥了作用,而 Optimistic 则有助于执行。
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太多意见,因为我也认为 ZK 技术更优秀,但它仍然有一些研究上的难题需要解决。我想补充一下,Max 提到将 ZK 状态差异发布到主网,虽然在带宽方面有所补偿,但也有一些损失,比如会丢失批次内的历史记录。(例如,A->B 和 B->C 在主网上会被视作 A->C)
2)以太坊需要提升 100 倍吞吐量
Max 特别提到通过缩短区块时间、多个并行提议者等各种提案来实现以太坊吞吐量“提升 100 倍”,以追赶其他区块链。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可视化展示“100 倍”提升在像 Solana 这样的链上意味着什么。
以下是今天比特币、以太坊、Solana 和提升 100 倍的以太坊的数据吞吐量情况:
即使实现了 100 倍的提升(Vitalik 对在保留以太坊价值的同时能否做到这一点持怀疑态度),以太坊依然远远落后于 Solana。我认为不应认为这一目标难以实现,毕竟它能带来许多协同效应。
5、其他观点
他指出,尽管 ZK 技术更为优秀,但以太坊的路线图在一定程度上被 Optimistic 团队所主导,应该回归平衡。他对 Arbitrum 和 Base 是否能整体上对以太坊产生积极影响表示越来越怀疑,主要因为它们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它们需要放弃的一些利益(比如用户费用)。他还提到,相比其他 L2,Base 对用户收取的费用远高于其向主网支付的租金,感觉有些过分。
他预测 L2 Token可能会贬值,因此各团队可能会着手削弱 ETH 的价值主张,以提升自身Token的价值。这一切都涉及到激励机制。最后,他强调,虽然以太坊有很多致力于美好愿景的人,但他们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最佳方式上可能有所偏离。
6、总结
总的来说,这次访谈提供了一个非典型的视角,带来了很有价值的见解,强烈推荐大家收听。他的观点与我对以太坊未来方向的看法高度一致,我也希望以太坊能采纳其中的一些建议。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想以此作为结尾:“我不认为人们会想到,以太坊的未来会变成一个便宜且没有特色的基础设施平台,最后被一群大公司利用来尽可能多地赚钱。”
真是一针见血。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