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Mirror Tang,在Crypto创业这几年,我越来越确认一件事:再牛逼的技术、再聪明的人,如果团队协作不透明,增长就是错觉.
前阵子我在团队内部看到一种典型的热情假象——表面大家都很积极,私下沟通不断,仿佛每个人都在高效推进.
实际一检查,很多任务没有同步,信息只存在于两三个人的私聊窗口里,项目推进靠人情记忆,没有机制兜底.
于是我发了个全员公告,开门见山:
从今天起,所有工作相关的沟通必须发生在公开频道,谁还在私聊里搞协作,谁就是在给整个团队挖坑.
我特别反感在团队协作这件事上搞影子工作. 你做得再多,只要别人看不到、跟不上、接不住,那它对整个系统来说就等于没做. 尤其是远程跨语言团队,如果信息透明做不好,连信任都建立不起来.
这次调整之后,我同步做了三件事:
所有工作必须在 Telegram 群组频道完成,私下协作视为无效交付.
原本每个小组自己开会,现在变成每周两次的全员例会,技术、运营、市场统一同步,打通信息壁垒.
上线群组翻译机器人,AI实时翻译后,大家更愿意用母语发言,沟通反而更顺畅,表达也更真实.
有一点我必须说:别再幻想靠语言培训能提升协作效率
有大公司给员工报销英语课,但本质上这是错配. 人只能筛选,培养必须自我完成. 你追求全能型人才的时候也丢掉了那些极致的人.
组织优势从来不是每个人都懂,而是制度能承接差异
变化很快显现:
以前只有执行层在推进任务,现在连边缘角色也会主动反馈,因为他们终于知道发生了什么. 项目从一台靠人力推动的机器,变成了自动协作的系统. 每个人都在其中流动,而不是互相踩脚. 而我也终于可以打开手机快乐的PUBG刺激战场.
公开协作不是暴露自己,而是放大你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我们习惯埋头苦干,觉得主动展示是一种张扬. 但在 Web3 这种极度扁平透明的组织里,不展示 = 不存在
你真的在努力,但别人看不到你在做什么,领导无法评估你,同事无法协同你,结果只有内耗、误解、和反复重做
但当协作变成公开机制,每个人就像是开源代码里的 commit:可读、可评估、可复用
这才是一个高效率团队的底层结构
别靠情绪驱动,要靠制度约束。你不能奢望所有人永远自律,但你可以设计一个系统,让不自律的人也不会拖垮整体.
我们活在一个算法驱动的世界. 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贡献了什么——必须让系统可见、可计算. 如果你不被系统记录,你就不在这个系统里. 你只是个靠直觉做事的表演者.
一些想法写给还在Crypto行业拼搏的同道
如果你是工人,开始主动在公开频道表达、同步、协助别人;如果你是Leader,多看沟通路径是不是透明清晰;如果你正在做项目,把协作系统建好,比招个牛逼牛逼一百倍.
未来是属于能公开协作的人,不是躲在背后干了很多的人. 不要表演,一个靠表演者撑起来的团队,是走不远的.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