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以太坊基金会前核心开发者以及基金会前员工Lane Rettig对以太坊基金会的公开批评,批评其机制僵化和面对市场变化的应对乏力。其中包括研究崇拜,将研究凌驾于应用之上;人才流失;用户体验割裂(如密钥管理、流动性割裂等)、治理失调(即基金会人才选拔机制、问责机制等),当然有部分批评也不一定对(比如以太坊底层价值观的坚守等)。整体而言,类似这样的批评很好,与其掩盖问题,不如曝光问题、直面问题,加速改革和重塑。
跟btc的数字黄金叙事不同,以太坊在加密领域的位置(如果要想成为全球结算层或者世界计算机等),其必须不断迭代,而基金会在迭代过程中重要性不用多说。但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能顺应趋势,基金会在某一天会成为以太坊发展路上的最大瓶颈。
刚好今天还看到以太坊基金会发文,重新梳理了核心价值观和愿景,也谈到未来12个月重点:扩展以太坊L1以及Blobs;改善用户体验,包括L2的互操作性以及应用层;给予应用和L2在Devcon更多展示机会等。从这个表达来看,在坚持其价值观的前提下,以太坊基金会也开始试图主动求变,可以感受到新变化,12个月内聚焦的重点也是当下以太坊的最紧迫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期待的变化。至于未来的执行落地情况,还需要观察。能否倾听社区声音,能否在执行层面有足够的饥渴,这些都是未来的重要观察方面。
最后,如果基金会持续没有达到以太坊社区的期望,以太坊社区是不是可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有什么方式可以推动基金会真正变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不再仅拘泥于研究,增强“落地能力”,并真正重视应用构建和用户体验方面等。二是,如果改变不了,以太坊社区有没有可能绕开基金会做哪些事情?
短期内以太坊有阵痛,长期依然看好以太坊全球结算层位置。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